赴美留学真能否绕开东德解读名校生背后的双重故事
在我的理解中,名校毕业生本应身披荣光。而实际上,却常被发现并非如此。在美国,所谓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个人经历,而非仅仅是出自名校。许多中国学生的职业道路如下的:一路名校教育至研究生,再进入知名企业。但这种模式在美国并不总是奏效。美国职场更重视个人的工作经验和技能,而不是单纯因为名校背景就能获得机会;很多中国学生直到大四才开始实习,有些甚至一直到硕士或博士都未真正接触社会。相比之下,许多美国大学生的工作经历从成年起就开始,他们在相对应的招聘体系中,被看作是锦上添花,而非核心竞争力。
为了留在美国,他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要证明自己能力超越本地人,即他们必须做某项工作而不必由本地人担任;其次,由公司支付4000美元的签证费用;再者,还要运气好,因为每年的工作签证有配额限制。因此,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有哪些能力能占据优势?根据小A所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懂中文,可以说服中国市场。
然而,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这些哈佛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只能去寻找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我并不是贬低简单劳动,只想表达,如果你曾为了一番事业付出如此多的心血,那么毕业后应该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不过,大部分人为了留下来而牺牲了自己美好的未来和职业,这让我觉得有些遗憾。当我深入了解后才知道,那些曾让我羡慕的名校光环原来并非一条保证通向理想未来的铁轨。
即使是国外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在求职时,更需凭借资历、经验和其他无法预见的情境来拼搏。大部分中国学生只有一年的实习经验,或许直到硕士或博士都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学术知识去影响世界。而那些来自各行各业精英们分享他们毕生的智慧,以及图书馆里的海量资料,都只是哈佛提供的一小部分时间与精力的其中之一半。
剩下的那半段时间,你会探索更深层次内心,以及更多元的事业方向与生活理念。你将从这个广阔世界开始,加深对内心探索,从这些书籍和分享中,你能够找到更加真切的事业目标。这就是为什么“为了念书而念书”的生活毫无意义,我们都知道要追求自己的热爱,但我们几乎从未探索过热爱何在,也不知道如何探索它。
我们的生命大多数是在盲目的考试和学习中学完毕,在指导下完成专业选择,在经济环境下选定职业岗位。一天接着一天,一周接着一周,一月接着一个月,不断前进,就像微博上的问题:“今天是我2067年,我已经老了,但却醒来发现还是20岁,我该怎么度过?”或者继续迷茫?
考上名校并不意味着你的生命开启了挂钩,真正决定你不同凡响的是你逐渐明晰的心灵。我见过哈佛毕业女孩离开华尔街成为买手主管,我也见过高中辍学创办公司值百亿美元的小女孩。真正衡量你的终身,是你不断探索世界、找到内心所爱的事情。而这份探索,不是环游世界,而是在点滴日常中的自我反思。你可以多读几本书听几场讲座尝试各种兴趣课程:插画潜水射击……只有尝试才能找到热爱之处。
能够上一次顶尖大学也是值得庆幸,因为能与最优秀的人一起学习,并享受知识洗礼,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毕竟,它标志着一种资历,与野心共舞,是我想到最美妙的事情之一。不论是否入读顶尖学府,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有限生命散发出最动人的生活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