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之美尽在东便门角楼
东便门角楼的修建始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其目的是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侵扰,增强北京城的防御力量,并保障京城的安全。东便门是外城最东端的一座城门,它在当时的情况下,成为统治者实现安宁愿望的重要手段。
关于东便门名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便”指的是工程简便,不需要大规模开挖和土木工程;二是因为它位于北京城的偏僻位置,因此被称为“偏”,后来由于发音相近,“偏”被误读为“便”,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知的“东便门”。
建筑上,东便门呈单层单檐歇山小式,其顶部覆盖着灰筒瓦。四面均有木方门,没有窗户。整个建筑面积约为11.2米乘以5.5米,高达5.2米。而瓮城则是一种半圆形结构,以硬山小式进行装饰,其内部设有三面箭窗,每面各有二层。
北京市内还有一处名为角楼,它位于明、清两代内城转角处,是一种用于射击和监视敌人的小型箭楼。这座角楼始建于明朝正统元年,经过数百年的风雨考验,现在仍然屹立在那里。
现存的地南边界原有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设置了这样的箭楼,但现在只剩下这个一个。在这里,可以看到金柱20根构成整体框架,而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达到793平方米。当走到这座历史悠久的地方,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过去人们如何通过这些坚固而精巧的手工艺品来维护国家安全,还能深刻体会到那些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