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学生之父被残杀的后遗症
“真想不到,被我们称为‘留学生之父’的吉野老人,竟然惨死在被他当作亲生儿子的中国留学生手下!这让我们中国人怎么面对吉野老人的家属以及那些热情帮助过我们的日本人!”一位中国留学生万分痛惜地说。犯罪败坏中国人形象2002年1月18日,日本大分县山香町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素有“中国留学生之父”美称的日本老人吉野谕惨遭杀害,这令所有认识这位老人的中国人都深感痛心。2月5日,一名来自福建的19岁留学生被日本警方逮捕,他对其犯罪行为供认不讳。接着,大分县警方继续采取行动,逮捕了26岁的韩国留学生金玟秀和23岁的中国留学生安逢春;另外两名中国留学生犯罪嫌疑人至今仍在外逃。这样,5名犯罪嫌疑人中有4名是中国留学生。这一案件震惊了所有旅日中国人!根据日本警视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上半年日本全国立案的外国人犯罪中,中国人犯罪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4%。在外国人犯罪总数中占了40.1%。“真是一锅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一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中国人告诉记者,由于近期中国人犯案增多,涉案面广泛,且出现一些作案手法极端的恶性案件,不仅有损于国人形象,更可能引发旅日华人的,使日本人对中国人偏见和歧视日益严重。这位同胞的担心不无根据,据日本内阁府的调查显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人”自1996年之后,因中国人犯罪增加而一直处于50%以下。“福冈灭门血案”2003年6月,福冈发生一家4口日本人被残忍杀害的案件。案件中的两名死者是儿童,案犯的作案手法令人发指。最初,从日本警方到日本社会,一般都认为这一定是有组织的黑社会所为。然而,案件随着一张嫌疑犯照片的公开,出现了重大突破——数名中国留学生与案件有关,随着侦破工作的深入而终于发现,案犯就是3名图财害命的中国留学生!这起灭门血案对中国人形象可谓“损毁严重”。尽管从案发到现在已经过去半年了,但是社会对旅日中国人的生存环境仍然非常不利。这期间不断有中国留学生等中国人因某一案件被逮捕,几乎每周都能够从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中国人犯罪的消息。例如,从9月1日到5日这5天之内,日本共同社就发布了多达10条关于旅日中国人犯罪的报道,其影响遍布整个日本。在这10条消息中,中国人因抢劫、盗窃、非法经营、非法打工、造假护照等被捕。无辜旅日中国人受到牵连和歧视犯罪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特别是像“福冈灭门血案”这样的恶性案件更使旅日中国人的信誉降低到最低点,而且导致很多无辜的旅日中国人受到牵连和歧视。一名现年21岁的来自中国陕西省的女留学生只因为认识参与福冈杀人案件的嫌犯而被日本警方逮捕。警方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抓人,就以其非法打工违反了日本入境管理法为由而将其逮捕。这名成绩一直优秀的女留学生在福冈市中央区的语言学校就读二年级时,在校内结识了一名后来参与犯罪的留学生。但是经过证实,这名女学生在案发当日的6月19、20两日都到学校去上课了。记者最近到福冈采访时,随便走进一家位于中央区的由已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开办的商店。商店主人告诉记者,在福冈杀人案发生后的一天,突然一群日本来到他的商店进行盘问和搜查。警方的行动不仅影响了商店的正常营业,而且损害了他和商店的信誉。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干任何非法的事情。那么,为何来搜查呢?原来,参与福冈杀人案的一名留学生在逃往中国前,是在他的店里购买的机票。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许多旅日中国人都感到,只要一发生旅日华人犯罪事件,特别是恶性犯罪案件,日本警方就会集中出动,专门搜查中国人集中居住或工作的地区,旅日华人就会受到毫无原由的刁难或者是训斥。祸及申请赴日中国留学生受到影响的还不仅限于那些已经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由于犯罪所引发的日本社会的反弹,更有“株连效应”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在一次亚洲新闻媒体的会议上,一位曾当过日本众议院议员的中山穗子女士突然问记者:“中国留学生在日犯罪严重应该怎么办?”还没等记者回答,她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应严格质量把关,对中国留学生来日加强控制。中山穗子女士的话并非空穴来风。日本法务省对中国人申请来日学习签证的审查突然变得十分严格,光有银行外币存款证明已经不行,还要有反映存款和取款明细的存折复印件、近三年来的收入证明材料和经济负担人的职业和收入资料。一般到日本留学,学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至少要200万日元,这是中国普通工薪阶层三年以上的全部收入,法务省的这项要求使很多申请者根本无法办到。其次,对于那些希望进入日本大学学习的青年,要求提交日语能力B级以上或日本留学考试200分以上的证明。如果是要到日语专科或者日语学校学习者,要有资料证明个人的日语能力达到D级以上。此外,还要调查申请者的户籍和履历书是否存在矛盾。对于毕业5年以上的学生,还要确认来日目的和学习愿望。中国的青年要来日留学,要填写和提交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多几倍的表格和证明材料。在这种严格的审查标准下,再经过入国审查官的严格审查,2004年4月份入学的日本语学校的签证率将大大降低。(新华社供本刊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