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归国热浪席卷而来

  • 留学院校
  • 2024年12月02日
  • “出国热”——这个曾经一度成为中国社会非常热门的话题,现在已经被“归国热”所代替。近日,有报告称,自1980年以来,大约有8万名在西方留学的华人科学家相继回国,在学术机构或科研企业中任职。该报告更预测,随着政策的变化以及企业投资的加大,中国科研环境不断进步,未来10年归国热潮有加速趋势,将帮助中国在2020年前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领导者。 远走他乡为求知 翻开历史的相册

中国留学生归国热浪席卷而来

“出国热”——这个曾经一度成为中国社会非常热门的话题,现在已经被“归国热”所代替。近日,有报告称,自1980年以来,大约有8万名在西方留学的华人科学家相继回国,在学术机构或科研企业中任职。该报告更预测,随着政策的变化以及企业投资的加大,中国科研环境不断进步,未来10年归国热潮有加速趋势,将帮助中国在2020年前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领导者。 远走他乡为求知 翻开历史的相册,出国留学曾如一股热潮席卷中国社会。1993年,中央正式确定了留学工作方针: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简单的12个字,却蕴含着政策发生的巨大变化,给方兴未艾的出国热加了一把火。特别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国外一流的硬件设施以及先进的科学理念确实无可比拟。于是,很多人开始怀揣梦想踏上了求知之路。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留学生累积总数超过150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 1990年以来,国家先后设立了“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基金”、“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项目,并建立了21个“国家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2003年教育部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并在31个国家实施,奖励优秀自费留学生1100多人。 政府的支持,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踏上自己远走他乡的求知之路。 在美国经济领域一度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一个理想的科技公司,应由这样的核心团队来领导:美国人担任首席执行长,犹太人担任首席财务长,中国人担任首席科学家。 这无疑是对那些远走他乡、努力勤奋的求知者最好的褒奖。 政策利好促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外高素质人才开始回归,出国热逐步被归国热所取代。 中国政府已通过制定新的政策来吸引研究人员回国发展。2008年,中国政府实施“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未来的5到10年内为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等,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有报道指出,该计划已向符合条件的海归科学家提供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资源和1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政府还提供各种资金资助科学家和创业人士开展工作。 不仅如此,有分析认为,中国投资在科研的资金正稳定上升,现在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而美国投入科研的资金占GDP的2.7%,相较于美国而言,中国是低的,但仍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未来数年后,中国较美国将更有能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及服务推出巿场。 政府政策的利好以及国内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出国人才的回归大潮。 归国热潮已开始 2007年底,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全职回到北京大学并出任生命科学院院长一职,掀起了这股归国热的。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神经生物学家被媒体称为“新时代的钱学森”。 饶毅说:“回国实现了个人的归属感,与自己内心认同的国度和人民共度酸甜苦辣的生活,我也希望自己的后代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回国参与中国的发展,将自己的工作融入祖国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在事业活跃时期,对国家有所贡献,使人生有高于个人的意义,和祖国共命运。” 今年年初,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籍华人施一公回绝了千万美元的研究经费,毅然放弃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席,返回北京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施一公说:“若要取得真正成功,就不能局限于实验室或研究所之内,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科研文化和可持续的研究体系。我希望能为提升中国科研文化出一分力。” 报道称,近年,许多像施一公一样著名的科学家开始回流中国。他们的回流带着一个任务:改变科研领域长期积累下的弊端,扫清该领域向前发展的障碍,重组中国的科研文化。爱国主义情绪使他们充满动力,政府的支持、日益提升的科研条件以及高素质人才的配备使他们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这批顶尖科学家会成为中国科研文化改变的催化剂。 拳拳爱国心,浓浓赤子情,归国热浪席卷而来,我们期待更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