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想起了给交流留学学校的英文回信回忆了在日本留学的往事而他的老师藤野却想不起来是谁了
藤野先生正在辅导鲁迅。
我们中学都学过一个课文——藤野先生。
在这篇课文里鲁迅回忆了自己青年时期去日本仙台学医并认识藤野先生的过程,回国后他选择弃医从文,但是他在仙台和老师的美好记忆始终不能忘怀,于是写下了此文,并收录在了他的名作《朝花夕拾》里。令人惊讶的是,在晚年,藤野先生还写了一篇名为《我愿意记住周树人》的文章。
在文章里他说鲁迅只记得是个中等生,印象不深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藤野先生 藤野其人藤野先生,原名藤野严九郎。
1874年出生于日本福田县。 他家几代人都是职业医生。受家庭环境影响,他也选择了医学,毕业于爱知医学院。 他在读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汉学,感慨于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1年,藤野从东京到日本仙台应聘仙台医学院解剖学讲师一职,并兼任年级班主任。
在此期间结识鲁迅并产生了师生的情谊。1915年,仙台医学院改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低于讲师要求而被解除讲师职务。
后来藤野回自己故乡开了一家耳鼻喉诊所,直到日本投降前4天离世。我想记住周树人君
鲁迅去世后,藤野看到鲁迅先生的日文译本《藤野先生》。
有感于故人,写了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叫《谨忆周树人君》。 但他的文章中有很多地方与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所发生的事情不一致。 那么,到底是谁错了,又是谁在撒谎呢? 藤野在文章中写道,“但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孤独。我只记得他上课很努力。 而鲁迅的版本是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藤野在文章中写道,鲁迅把自己的照片贴在北京家中的墙上,以此鼓励自己。
可是他记不得是什么时候给他的,也记不得为什么给他,更别说照片上的题字了。鲁迅的版本就在他离开的前几天。藤野专门把他叫到家里,和他好好谈了一谈,还送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上面写着告别的话,想送他一张自己的照片作为纪念。
《藤野先生》和《谨忆周树人君》中事件叙述不一致的地方诸如此类不在少数。 藤野先生失忆了吗?藤野在本文开头说,“因为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的记忆不是很清楚。
我们可以判定因为年代久远了,所以他记不太清也很正常。 他还写道,鲁迅的功绩因为记录的丢失而无法被记住。 但记忆中,他的成绩并不优秀。 而且当时他在仙台的空崛街买过房子,鲁迅也去他家里玩过,但是没留下很深的印象。 他还是需要妻子帮他一起回忆。 从他们的成就来看,他们的叙述是相似的。 恰好是因为鲁迅的成绩并不优秀,所以藤野对他的日常不会记得很准确。 但是,这并不妨碍师生关系。只有老师对学生说出来,学生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藤野知道鲁迅学习很辛苦(鲁迅的日语交流不是很好)。他每天下课都会留下来,看看自己的笔记有没有漏掉错的,帮他改正。 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使鲁迅学习更努力了,虽然他从心里不太喜欢医学以及解剖学。这样,《怀念周树人》和《藤野先生》的差异,就成了师生之间真挚感情的最好证明。
弃医从文在日本仙台医学院,鲁迅遇到了喜欢中国文化、尊重中国人的藤野老师,以及鄙视中国人、中国学生的日本学生和讲师。
医学院的另一位细菌学老师中川经常用他在德国买的幻灯片来反映细菌的结构。 课间休息的时候,会放一些日俄战争的片子。 鲁迅被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深深地打动了。 在这部电影里,日本人打了人,中国看起来总是像个长辫子的和尚。当那个间谍被日本人抓住时,他被处死了。 虽然这种形象已经很难看了,更难堪的是周围观看行刑的中国人居然面无表情,一脸麻木。 医学真的能救人吗?鲁迅开始自问。就算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强壮,那又怎么样?当整个人的精神还很虚弱空空虚的时候,中国人还是不能真正强大。
那么要想使中国人从精神强大起来,不如学习文学。 这让他萌生了退学的念头。 会后鲁迅写作的想法根深蒂固是因为中川演了那部电影,日本学生高喊“万岁”,电影里的中国人总是乱糟糟的。 当他向藤野提出要退学的时候,藤野还是问起了因由。鲁迅不想让他知道,也不想让老师不舒服,就说想改学生物。
藤野先生也知道他对医学兴趣不大但还是说了句,解剖学是跟医学紧密相关的,对生物学的帮助作用很小。 另,鲁迅在文章中说,老师送给他一张照片,背面写着“送别藤野,愿做周君”。 没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09年,鲁迅回到家乡。 在绍兴担任教师。 这一时期,鲁迅开始研究许多文学作品,直到新文化运动爆发,鲁迅才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他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署名鲁迅。
鲁迅自己解释说:愚鲁而迅速。 在他的小说里,他的家乡也叫鲁镇,是他母亲的姓。后来,在那个艰难的时候,鲁迅不再碰医学了。
但是藤野老师的情谊一直没有忘记,他把老师所纠正的讲义,订成三厚本,收藏起来纪念。 他的照片也被鲁迅挂在他在北京住的墙上,书桌对面。 1931年,汉学研究者曾田来到中国学习。 在内山书店认识了鲁迅,学习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 鲁迅对他照顾得很好,就像藤野对他一样。 也许是对老师最好的致敬吧。后来《鲁迅选集》在日本出版时,有人问他想收录哪些作品。鲁迅说,你觉得哪个好就有哪个好,顶多把藤野先生放进去。
出版方也欣然接受了。 不得不说,鲁迅不仅重视这篇文章,更重视他与藤野的友谊。 甚至希望此篇文字在日本的老师也能看到,也算是一种慰藉吧。鲁迅的小说,如《狂人日记》和《呐喊》,在当时有强烈的反响。他一生都在为文化启蒙而奋斗,直到生命的尽头。
在最后的时光里,鲁迅回忆起过往,写出了《藤野先生》,并收录到了作品《朝花夕拾》里。鲁迅死后,他的作品传到了日本。藤野先生儿子的老师看到《鲁迅选集》后,藤野先生才意识到自己的学生周军已经成为著名作家鲁迅,并把自己写进了作品。
他也感慨万分,创作了《谨忆周树人君》来纪念。 结语韩愈曾说:“师者,故传道授业解惑。”
按照这个标准,藤野先生无疑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鲁迅虽然在医学上没发展多远,但在文学领域却震惊古今。 并且永远不忘老师的恩情,把老师的照片贴在墙上自我鼓励。难道不是好学生吗?这样的老师和学生是最让人羡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