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学生最难适应国外教育制度
近日,就读新加坡一所大学的中国学生,因为长期不能适应国外生活,无法“割舍”国内女友,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最终被对方学校遣送回国,终止留学。 这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不仅浪费大量的金钱、耽误学业更重要的是消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这也给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敲起警钟,出国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孩子送出国门。 目前,国外的教学大多注重个性发展,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培养创新及动手能力。而中国孩子长期习惯了应试教育,出国留学后,要面对这种学习、生活上的较大差异,无疑会是不小的挑战。 基础差 外语弱成退学主因 陕西省国际交流中心出国留学服务中心教育咨询专家王海燕表示,近些年,出现国外留学被退学的失败例子虽少,却不容忽视。 从目前来看,造成国外留学退学的主因多为自身基础差、外语程度不高,王海燕表示,这主要和一些家长盲目出国观点有很大关系。眼下,有些孩子在国内上不了好的学校,就会选择出国留学。而通常这些孩子的基础相对较差,外语程度也不高,接收全日制英文的教学成了最大的挑战。 此外,西安外国语大学留学服务中心澳大利亚部主管李萌表示:目前,个别学生抵达国外之后盲目更改了留学计划,在不了解课程的情况下单凭个人的想象更换本来已经申请好的专业课程,之后发现自己跟不上课程,又换回原专业,虽然没有退学,但也浪费金钱和时间。 因此,李萌建议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格外谨慎、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结合个人的学习特长、兴趣爱好并且听取国内的专业留学咨询顾问或者是国外院校的学术指导顾问的建议,全面综合地考虑选择专业。 教育理念不同需提前适应 对于从小接受中国教育的学生来说,到国外留学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教育制度的不同。 西安工业大学数学物理系崔佳庆硕士表示,首先,教育理念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每年的高考,非常正规,竞争激烈,而国外学校只需提供中学成绩,通过面试就可以上大学。但进入高校后,就会有很严格的学分制,老师对学生比中国高校更为严格,淘汰和竞争同样激烈。国外大学好进难出,而国内则是难进易出。 其次,教学模式不同。中国的教育是被动接受,老师强制灌输知识,国外注重启发教育,授课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找答案、查资料,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中国学生刚去国外如不主动转变学习方式,日久了学业将会跟不上。 最后,教育制度的差异。通常,在国内,习惯了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中国学生不习惯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所以,“中国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发言”已经成为国外校方在总结中国学生特点时最常提到的方面。通常,国外的老师上课不带教科书,而是列十几本参考书让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新学期刚开课就要写论文,如何完成论文,怎么在图书馆中博采众家之长,成了中国学生的难题。针对这一点,崔佳庆老师提醒,中国学生在出国之前要有心理准备,不能死抱着国内的学习习惯不变,这样无法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 要点提醒 平稳度过“适应期”先充分了解目标国家 据留学机构权威负责人表示,通常到国外留学,其适应期最短时间是半年甚至两年。因此怎样平稳度过“适应期”,成为出发前的重点话题。 出国前给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 陕西省国际交流中心出国留学服务中心教育咨询专家王海燕表示,首先,英语水平必须加强,必须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在生活、学习上才能适应。其次,出国前家长要学会放手,不要干预太多,让孩子有展现自己的机会。 很多学生在出国留学初期,容易出现抵触情绪。李一岚表示,这与学生的出国目的不明确有关,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年纪较小的孩子身上。这种情况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想法,不要强迫孩子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可以在留学前帮助他们了解留学这件事情,在其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兴趣点。 培养爱好可冲淡思念与孤独感 而对于初期产生孤独感的学生来说,主要是由语言障碍和生活习惯的差异造成的。李一岚表示,这种情况每个人出国以后都会遇到,只不过是程度不同。因此应先在国内时培养一个爱好是十分必要的,出国后,这种爱好会吸引你学习以外的注意力,冲淡思念与孤独。 同时,应在留学前把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想一想,在独立的环境下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国外更要学会自我激励。 最后,李一岚提醒,出国后前半年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两个国家的文化、生活方式等差异造成的,所以留学前做足功课,尽量详细地了解前往国家,大到文化历史,小到图书馆怎么用,公共汽车怎么坐,了解得越清楚,准备得越充足,心里就越有底,出国后的生活也就更加顺利。 常见问题 出国留学前心理准备成“大事” 对于留学新生来说,生活上的不适应比较容易克服,而心理的适应期则更加重要。因此出国留学前的心理教育很重要。 注意跨文化交流两大误区 西安外国语大学留学服务中心主任李一岚表示:有志于海外求学的年轻人最关心的常常是如何才能顺利被外国大学录取,如何顺利地得到签证。至于到国外后会遇到哪些文化上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事实上,许多留学生到了国外后,由于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文化适应上花了很多时间,影响了学习。 所以在留学前,还需要再花一点时间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李一岚建议:去海外之前应充分了解对象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环境,接受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训练。跨文化交流最应避免的两大误区:一是仇外,二是媚外。两者都是文化偏见极端化的表现。我们应该暂时放下自己的标准去理解他人,但不等于要放弃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而全盘西化。 其实,差异并不是件坏事,差异往往引起他人注意和好奇。如果我们能够把差异转化为一种沟通的动力,利用好奇来加强沟通,那么我们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不同的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正确的跨文化交流的态度应该是谦虚好学、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行为。 首先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因此,留学生到了与中国差异很大的文化里,才能体会到自己身上的文化根基,因此会变得非常敏感,对针对自己的文化偏见,特别是对当地某些人的排外心理会感到不适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偏见都会产生排外的心理和行为。在国外所遇到的绝大部分当地人都是友好的,只要友好得体,都是可以成为朋友的。 在大部分留学的国家里,极端的排外活动并不多见,常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不理解和反感情绪。因为饮食、起居、交往等文化习俗的不同,留学生的一些行为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所以到国外学习,首先就要学会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