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旅游景点推荐东便门角楼非凡的古韵建筑让人神往
东便门角楼:北京的古老守护者,穿越时光的见证者
修建目的
在1564年,明朝嘉靖四十三年,为抵御蒙古骑兵的侵扰,增强北京城防御力度,并保障京城安全,外城在其最东端修建了东便门。在那个时代,最迫切的愿望是和平与安宁,它压倒了一切其他考量。
名称由来
关于东便门命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便"一词,一方面指南北出入方便,一方面意味着工程简易,不需大规模开采。
"偏"则源自其位置特点——位于北京城东侧,是内城与外城结合部。因而,这座重要建筑得名为“偏(piān)”,也称别名“东偏门”,后由于发音相近,便演变成了今日之名“东便门”。
建筑特色
这座单层小式歇山顶的木构建筑,其灰筒瓦顶覆盖着坚固的大理石板,无窗户,只有宽阔的大木方门作为入口;面阔三间,每间宽11.2米,深5.5米高达5.2米。连接到此台的是更高更宏伟的一座楼宇,与此同时,它们共同形成了一条长达12.2米的人行通道。而瓮城呈半圆形,以硬山式屋顶覆盖,全长27.5米、全宽15.5米,有三面箭窗,每面各二层,每个弱面有四孔,而每个强面也有两孔。
至于所谓的角楼,则是明清时期内外城市交汇处的一个箭塔,也被称作南城墙上的瞭望塔。这座历史悠久的地标始建于明朝正统元年,即距今已超过500年的时间。现存的地标性建筑,即位于突出的方形台座上,在高29米的地方,如同一个巨大的守护者,用它那144个箭眼监视着周围环境;内部设有20根金柱,使整体面积达到793平方米,加上相连的南墙,其总面积约为3654平方米。此地不再用于军事用途,但仍然保留着其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功能。
地址:位于北京市东直門區崇文門內街與東街交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