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选专业 先了解自身职业性格
6月14日,本报与启德教育合作举办的“高考后择校与专业选报攻略”公益讲座吸引了广大高考生及其家长前来“取经”。 不能把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启德教育职业测评师、广州公司副总经理王丽霞在讲座中介绍了这样一个咨询案例:高考过后,有一个家庭前来咨询,父母希望孩子选择商科。但专家在给孩子做测评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糟糕,不太喜欢与人打交道,并不太适合读商科,但孩子的动手能力强、逻辑分析能力强更适合读理工科,孩子自己也表示,对工程类专业感兴趣。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家长并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在接触过的咨询案例中,王丽霞把家长归为三类:一类是理想型家长,家长把以前未实现的心愿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去一所好学校好专业;一类是弥补型家长,一切都听孩子的,不加指导;一类是能力型家长,家长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业比较有发展前景,但不知道该如何结合孩子的兴趣。孩子也分为三类:兴趣型、现实型和迷糊型。 王丽霞认为,好的工作是设计出来的,孩子越早开始职业规划,就越容易融入职场。像美国学校8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二)开始灌输职业规划概念,而不是等到申请大学或大学毕业后才开始考虑。中国考生职业规划普遍起步较晚,在关系到今后一生的填志愿选专业之前,不妨先做一下比较常用的霍兰德职业测评。 喜欢做的事≠擅长做的事 学生填报志愿前,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根据职业性格匹配出一个适合的专业、工作范围,再在范围里面选出自己想做的工作,想读的专业,提高专业、职业与职业性格的匹配度,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更能发挥主动性,还能帮助学生毕业后在一个岗位、领域当中走得更远,提高学生的日后职场竞争力。 不过,要提醒的是,部分学生喜欢做的事情与擅长做的事情是两回事,喜欢跟人打交道,并不一定擅长人际交往。王丽霞认为,测试的结果并不是告诉学生一定不能做什么,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什么,如果真的很想往不擅长的方向发展,应该如何通过规划、学习、实践填补自己的不足,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将自己喜欢的和擅长的领域结合在一起,就会得到一个职业范围,然后再在里面选择就业前景不错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