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博士写擀面论文火了 只为幽默一把
【留学资讯4月16日电】昨日,华商报记者电话连线了论文的作者张亚辉,他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专业为飞行器设计,三年前赴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攻读博士,专业为固体力学。昨日,他向华商报记者讲述了这篇论文的产生过程。
张亚辉说,在法留学吃西餐吃多了就会腻,于是他就自己学着做饭,晚饭和周末都自己做饭吃。张亚辉家在宝鸡,和所有老陕一样从小吃面长大,虽然在家里很少擀面,但看着妈妈擀面也学了几手。大约半年前,他开始自己擀面,刚开始和面擀面把握不好,后来经过多次练习,掌握了擀面的要领,“不敢说全法最正宗,全巴黎最正宗肯定是没问题的。”

张亚辉说,虽然有的问题并非他的专业领域,他不一定能回答上来,但是能获得这样的关注度他很高兴,这也为他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强的动力。张亚辉说,他并非此类论文第一人,科研圈很多人都在做类似的研究,有人分析怎么穿秋裤更利于保暖、有人研究女孩子跑步时马尾的摆动频率的力学原理,这种从日常题材入手,用专业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价值在于科学研究方法。他的这篇论文并没有进行定量分析,所以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篇论文。张亚辉说,这篇文章受到广泛关注给他的一个启发是,科研并不一定都是“卫星上天”。从某种角度来讲,“有用”和“没用”不是科学研究价值衡量的绝对标准,能通过日常的素材让更多的人获得科学道理,这也是科研的价值所在。
专家
学者介入研究 利于面条文化推广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丛苍是面条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昨日,不少人将这篇文章发给了赵丛苍,“我虽然没有仔细看,但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我国的面条文化历史悠久,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赵丛苍说,有学者从自然科学方面对面条进行研究,说明擀面过程是有科技含量的,而且他们得出的结论更为准确科学,可以拓宽人们认识面条的维度,进而增加社会对面条文化的关注度,对面条本身的研究,也能起到推进作用。对于这个现象他感到很高兴也很关注,“希望不止这一个人,未来能有更多其他领域的专家对面条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希望这样的讨论更为热烈,对我们推广面条、弘扬面条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现状
我省已有面条博物馆在建
“吃面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还应是一种文化的享受过程。”据统计,全世界60%以上的人都喜欢吃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体素质的提高,吃面已经从仅仅满足饥饿感提升到文化层次,人们需要在吃面的过程中增加文化享受,这是和社会发展所匹配的。另外,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如果把吃面的过程变成享受文化、传承文化的过程,就会得到积极传承,如果不传承不重视这种文化可能就会消失。
赵丛苍说,要对面条文化进行传播,博物馆是一个好的选择,这一点赵丛苍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近年来一直在呼吁。他说,意大利面条博物馆已经有了400年历史,而他们的面条历史只有2000年,我们国家却长达4000年。陕西面条文化博大精深,建立面条博物馆,会鞭策我们做的更快更好。赵丛苍称,目前省内已经有不少人在付诸行动做这件事,位于太乙宫的一个面食博物馆已经进入装修阶段。还有其他三四个博物馆也在进行中,他相信这件事的前景一定会很广阔,因为任何东西都需要文化,他希望今后能够将这些博物馆整合起来,形成集团化的模式,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