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这个小纪录片的人,应该还记得那个半百博士的李仲生吧。
李仲生终于成为日本千叶大学的第一位“经济学博士”,实现了回国报效祖国的理想,任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了《没有播出的故事》本书。
他九死一生的奋斗精神,他追求人生理想的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悲壮,确实值得所有人思考和学习。
但是,他的成功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论。
他的成功之路太悲壮了,因为为了那一张学位给家人带来了太多难以忍受的痛苦。
为祖国效劳的路很多,甚至有人认为他为祖国效劳的理由是生硬而空洞的。
所以,对于他用14年的美好时光去攻读一个学位,最后很多人觉得虽说梦圆了,但也不值得。
李仲生选择的方式,确实很难界定他是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
说实话,当时看这部纪录片的年龄还很小,我无法理解李仲生的那份执着,只是为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屈尊。
但现在一看,好像有点明白李仲生的所作所为。 那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精神。
01、1951年,李仲生东渡日本成为35岁高龄留学生,出生于北京高知一个家庭,在10年的中失去了他最宝贵的学习时间。
到了三十三岁,他才读了中专。
没有上过大学的李仲生对大学有着强烈的向往,想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学者,甚至能改变当时的教育现状,所以他给女儿取名叫李博。
有一次,李仲生知道日本大学不限制年龄,一直为没有上过大学而感到遗憾,很快就萌生了去日本留学的念头。
所以,1986年,已经35岁的李仲生离开妻子和女儿,一个人去了日本学习。
去这里就14年了。
其间,李仲生面临的不仅是学校的考场,也是人生的考验,弥补了上几十年错过的没能入学的缺点。
李仲生在日本的学术轨迹:
35岁,自费留学日本,先在伟识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学习日语;
37岁,在日本城西大学经济系主修经济学,41岁获得城西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44岁,获得城西大学研究院经济学硕士学位
45岁,进入日本国立千叶大学研究生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主修人口经济学博士学位
49岁,获得千叶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
这么长的跨度,在消费大户的日本自然不用说,李仲生还要靠打工谋生,但国内也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
1996年,纪录片《我的留学生活》的张丽玲导演联系李仲生开始跟踪拍摄他和他的家人时,他来到日本已经是第十年了。
当时的李仲生在国立千叶大学获得了经济学专业的博士学位。
他的妻子李煳和女儿李博也一起来到了日本。 为了让他能专心博学,李先生独自挑起了洗盘子赚钱、养家糊口的重担。
只是,我期待他尽快用博士论文答辩,改变家庭的命运。
那时,李仲生的一天也排得满满的,每天写论文的时间有12个小时左右,睡觉的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
妻子和女儿也习惯了在狭小的出租屋里他每晚敲键盘的声音,所有的声音似乎都是家人的命运和希望。
当时,这家人过着艰苦的生活,但充满了希望。
02、KKC事件上当了,被妻子扫地出门,发生变故并没有那么突然!
摄制组开始拍摄李仲生的那一年,日本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到当时为止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事件——KKC事件。
这次案让无数日本家庭陷入困境,其中不乏李仲生一家。
李仲生听从朋友的话,瞒着妻子,投入了她几年洗盘子一点点赚来的400万日元的血汗钱。
结果,明明连本带利,却背上了巨额的债务。
这也是李仲生最诟病的,但专攻经济的他在这种事情上犯了错误也不讽刺。
当然,根据他的解释,他当然知道这么高的收益背后有风险,但想回国办学校的想法,是大赚的和贪婪战胜了理性。
怒火中烧的妻子对此受到很大的刺激,把李仲生扫地出门。
从此,李仲生带着他的电脑和书,和妻女分居生活,在不到5平方米的斗室里一边打工一边继续攻读博士课程。
他每月的生活水平降至最低,用最便宜的面包充饥,有时甚至奢侈地买了最便宜的鱼罐头,补充营养。
在那样的条件下,可以说已经不是生活,而是生存。
他在酒店打工、当服务员,学业也很卖力。 在他这个年龄,体力和头脑的消耗也很辛苦。
吃了苦头的同时,也不得不说是自作自受。
03、论文答辩三次,只为圆博士的梦,李仲生又很幸运,他有一个懂事的女儿,十几年的妻子分居一段时间后,与他的关系也从一开始就缓和了。
圣诞节时,他带着女儿过节,其实他只有一万日元。
女儿懂事了,只选了一支钢笔和一个橡皮。 两个人想吃的东西只有一碗汤和一碗炒面。
分居第二年过除夕时,李煳很可怜他的处境,一起回家吃饭。
即使还没有沟通,也能看到妻子无力的怨恨之泪和女儿的分离,李仲生心中所有的感慨,成为那首名曲—— 《我的太阳》 :
Che bella cosa e na jurnata e sole
多么灿烂的太阳啊
naria serena doppo na tempesta!
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么晴朗
这也是李仲生一家在这部纪录片中提到的标题。
围绕这一点,李仲生终于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了他长达50万字的论文,然后全家人在分秒必争的文案和装订。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对李仲生来说就像晴天霹雳。
他的博士论文第一次答辩失败了。 因为在日本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比医学和工程学更难。
这次打击,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李仲生来说都是巨大的。
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说:“我在日本死了也会获得博士学位! ”他还发誓要告别。
他花了一年时间重新修订论文,一年后,再次提交论文申请答辩。
但是,这次他也没能通过日本人严格的博士论文审查。
不服输的李仲生这次也没有被打败,继续修改增减原的论文。
终于,在他读博的第五年,第三次提交了论文,这次答辩通过,他顺利地获得了博士学位。
这时,他已经过了49岁。
1999年,《我的留学生活》结束拍摄,在日本上映,引起日本的关注,2000年在北京电视台播出。
其中,记录李仲生家的《我的太阳》这段趣事见于时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的杨河清教授,他主要是邀请李仲生回国任教。
圆了博士梦的李仲生也放弃了日本高薪的工作机会,在杨院长的支持下,回国成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师,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梦想。
他妻子继续留在日本打工。 也就是说,你需要为他偿还大额债务,为女儿赚取出国留学的费用……
李仲生了《没有播出的故事后》。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最对不起的是妻子和女儿,希望以后能给他们补偿。
但是他的计划已经排满了,妻子回国似乎也没有时间投入家庭,对此他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他承认像他这样的人不适合结婚,不管和谁在一起都会拖累别人。
04、总结一直以来,他的行为在很多人眼里似乎都不正常。
岳母抱怨女儿和错的人交往,妻子长时间观察他的生活细节,得出他百分之百有精神病的结论。 女儿也觉得父亲的精神有点奇怪。
看完纪录片,不少人震惊和感动之余,纷纷表示:“李仲生的一缕执着像个傻瓜。 不得不认为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理智的行为”。
”
有人认为他是个伪君子,毕竟,他成功的代价是花了妻子的辛苦,他缺乏对家庭的责任,对女儿的教育。
不过,李仲生认为:“如果说这种一丝执着是‘傻瓜’,那么年轻人非‘傻瓜’是做不了大事的。”
”
但是,当很多打着留学的幌子,去那些发达国家,只为了用很少的时间劳动就能拿到国内一个月的工资而拿着高薪的时候,李仲生就会继续努力学习,用行动和成果证明他有一天会成为国家需要的人。
像李仲生这样的人能做到,我觉得有特别的地方。
他们可能不被现在的价值观所接受,但从他们的时代追溯到二十年前,他的行为在那个时候受到尊敬。
他那一代人有为追求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有一种不屈不挠、不怕苦的努力态度。
他不为发达国家的繁荣和物欲所吸引,坚持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所以,换个角度看,他也是悲壮的英雄。
受时代的束缚,人生中有很多十年的缺失,但他花了更长的时间去弥补。
但他取得既定成绩后,已经到了别人半退休的年龄。
其实,他应该属于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身上有太多鲜明的时代印记,有他独有的专注和信念。
所以,虽然大家都在感动自己,争论他的争论,但这些对他来说都没有影响。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