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士兰大学故意让国际生挂科我的学术梦碎了吗

在我选择昆士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我对这个世界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我相信这里不仅能为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更是实现学术与生活平衡的理想场所。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怀疑自己是否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首先,从课程安排上看,虽然昆士兰大学声称对所有学生都公平,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明显偏差。国际学生如同被无情地排除在重要课程之外,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本土学生优先享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使得我们面临着极大的学习压力,因为我们需要通过额外付费来弥补这些缺失,这对于大多数预算有限的国际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在成绩评定方面,我发现有明显的情绪因素影响着教授们对我们的评价。在一次重要期末考试中,我因为参加志愿服务而错过了一堂课,并且未能及时向教授说明情况。结果就是我被无端地判定为旷课并最终获得了不幸的一笔挂科记录。我知道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公正、透明或尊重多元文化背景的人文关怀体现。

最后,当我尝试寻求帮助和解释的时候,却遭遇到了壁垒和冷漠。我感到自己的声音仿佛沉默在空旷的大厅里,没有人倾听,也没有人理解我的困境。学校似乎并不认真对待国际生的问题,只是在表面上装作关心,实际上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我站在这个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是好。如果继续留下,即使努力克服种种障碍,也难以避免再次受到不公待遇;但如果选择离开,那么我的学业将会因此而受损。而且,这背后的原因远远超越了个人选择,它触动的是一个更广泛的问题: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如何真正承担起其社会责任,以及他们如何确保所有学生,无论来自何方,都能得到应有的尊严和机会。

我的故事只是众多国际学生经历的一个缩影,但它反映出了一种深刻的问题:昆士兰大学是否真的视每一位入校门的人作为家?抑或,他们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招收,而当你成为他们财务账目的数字时,你就变成了可以随意操纵的一个棋子?

答案似乎已经清晰——至少对于那些像我一样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成长与发展的地方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那些仍然坚信“梦想”、“自由”以及“知识”的力量,可以用行动证明这一点的人来说,那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一切都还未结束,就像我内心深处那个渴望探索、追求卓越的小孩一般,以一种更加强烈的声音呼喊:“不要放弃!继续前行!”